Responsive image
管理制度

山西大学关于进一步加强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

发布时间:2019-12-31 来源:

山大教字〔201958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全国教育大会与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全面加强本科教学,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教高〔2018〕2号)、《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教高〔2019〕6号)、《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教高〔2019〕8号)等相关文件要求,特制订本方案。

一、全面推进专业供给侧改革,构建教研相长机制

1.推进专业调整优化。以质量提高与内涵提升为核心任务,按照“控量提质增效,扶优扶强扶特”的总体思路,完善招生、就业与专业设置联动机制,自觉调整优化本科专业结构,淘汰撤销部分陈旧和办学条件不足的专业,逐步减少专业总量。立足学校学科优势,结合社会需求导向,鼓励跨专业教育的“互联互通”模式改革,建设有利于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培养的专业结构,形成“学科优势+区域特色+产业急需”的三层次专业格局。

2.深化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初民试验班人才培养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试验班改革范围,将试验班、创新班打造成山西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的亮点和标杆。在哲学类、政治学类、新闻传播学类、经管类、数学类等大类招生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大类招生培养范围。探索“生化环”等跨学院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跨学院完全学分制探索,为深度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专业供给侧平台。

3.推动新文科、新工科建设。发挥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优势,以哲学学科为引领,打造“三晋文化传承与创新”特色专业群;以多学科融合为基础,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2.0计划”。主动适应新经济快速发展、产业和技术的最新进展、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对工程人才的新要求,创新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和跨界整合,打造“物理光电信息”特色专业群,探索产业化学院人才培养模式,推进新工科建设。全面推进工程教育认证,将新工科研究与实践和工程教育认证相结合,提升工科人才培养的标准和质量。

4.加强“一流专业”建设。大力支持国家级、省级一流专业建设,以一流主干核心课程体系建设为核心,在对标国家质量标准的基础上,突出学科优势,把科学研究新进展、实践发展新经验、社会需求新变化引入课程,探索科教融合的知识体系重构;依托主干核心课程建设,推进科研团队与教学团队的融合,打造优秀教研团队,培育教学名师;立足专业特点,有机融合现代教育技术,推行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方式改革,构建一流课程、教师、教学相集成的一流专业平台。依托专业平台,全面启动“三个一”工程建设。以一院(系)一教改项目、一精品课程、一精品教材为抓手,建设一批质量高、效果好,能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的教学成果,将建设经验扩大辐射至全校各专业,将我校本科教学带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国家级规划教材、国家级“金课”、国家教学成果奖方面取得新突破。

二、持续优化人才培养体系,严格教育教学管理

5.构建多类型人才培养方案体系架构。面向新时代本科教育教学新要求,在“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强能力、求创新”的人才培养理念引领下,开展学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大讨论。立足学校办学定位,结合专业特点,对标本科专业类教学国家质量标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行业标准和用人单位反馈等,持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面向一流专业建设、大类人才培养、专业群建设、跨院系完全学分制等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设计多类型人才培养方案体系架构。

6.优化课程体系。依托优才计划与一流专业建设平台,建立融合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方向课、研究生课程于一体的领军型拔尖人才课程体系。围绕大类人才培养、专业群建设,建立公共基础课、大类/专业群平台课、专业核心课、跨专业个性化选修课于一体的复合型创新创业人才课程体系。围绕跨院系完全学分制改革,以灵活选课制为核心,通过学生自主安排学习进程、自主选择课程、自主选择任课教师、自主选择听课方式等实现课程的自主修读,形成满足学生多元化需求、优化学生知识结构、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育人管理新机制。

7.强化课程思政。坚持立德树人为中心,深入挖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强化价值引领,着力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素养课、专业教育课三位一体的大思政课程体系。深入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开设“山西大学思政课名师示范课堂”;依托山西省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科研协同育人中心,建设思想政治工作实践教学基地。发挥综合性大学优势,聚焦中国道路,讲好中国故事、山西故事,建设山西大学综合素养特色课程库。结合专业特色,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入专业教育,建设山西大学专业思政示范课程库。

8.推进“一流课程”建设。加强课程内容建设,注重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的有机融合,注重教学内容的前沿性与时代性,注重课程设计的研究性、创新性、综合性。推动课程教学方式转变,积极开展“大班授课、小班研讨”教学模式改革,大力推行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教学实践,使启发式、参与式、互动式、案例式教学方法成为课堂教学的新常态,打造线上线下融通、课内课外互动的学习空间,实现教学过程的数据化、智能化,推动课堂教学革命,着力培育打造线下、线上线下混合“金课”。优化实验实践教学体系,统筹科研、教学实验室平台资源,融合优质实习实践平台,建设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社会实践一流课程。

9.改革考核方式。面向一流课程建设,树立课程建设新理念,严格课程管理,实施课程科学考核。合理选择闭卷、开卷、论文、口试、实际操作、调查报告、读书笔记等多元化考核方式,构建多种形式相结合、多阶段考核相结合的线下综合考核模式。根据课程的内容、性质和特点,主动适应“互联网+”带来的认知和学习方式变革,依托轻应用型课堂教学软件,集成学生考勤、随堂测试、线上讨论等线上成绩评定,构建线下与线上融合、平时与期终融合的全流程考核方式,促使学生充分利用平时学习时间,主动掌握知识,主动提升学习能力,激励学生刻苦学习。严格执行现有考试和成绩管理相关规章制度,探索平时作业、课程论文的查重机制,严把考试命题关。严格毕业设计(论文)全过程管理,加大对学术不端行为的处理力度。严格执行学业预警和淘汰机制。加强学生体育课程考核,不能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合格要求者不能毕业。

三、大力推动实践教学改革,提升学生双创能力

10.强化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为核心,推进校内导师与校外兼职导师的共同引领;面向不同年级学生,科学设计包含专业基础实践、专业综合实践、专业应用实践的三层次阶梯型实践教学环节;着力强化教学和科研实验室(中心)、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社会实践教育基地、省级双创示范基地的平台保障,全面加强包含认识实习、课程实践、专业实践、课外实践和毕业实践的实践教学内容的模块化建设,进而打造“一核心、双引领、三层次、四平台、五模块”的实践教学体系。

11.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开放创新实验推进计划,面向全体学生开放优质实验室资源,推动国家级、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等向本科生开放。促进教学与科研深度融合,鼓励教师将最新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教育教学内容,支持学生进课题、进实验室、进团队。加大优质实验课程培育力度,实现国家级虚拟仿真示范实验项目的突破。筹建创新创业学院,搭建创新创业学生交流平台,依托大创项目、科研训练项目,定期开展创新创业沙龙、创新学术报告、创业家讲堂等创新创业活动,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类高水平学科竞赛,力争涌现更多的标志性成果。

12.优化实习运行机制。改革与企业的合作模式,按照“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与行业企业在人才培养、产品研发、成果转让、技术支持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调动企业参与实践基地建设的积极性。每个院系均建有优质、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科学分类实习实训项目,按类制定工作量计算办法,有效调动教师积极性。充分挖掘各类实习实践教学资源,着力培育社会实践一流课程。

四、建立健全质量保障机制,激励教师潜心育人

13.强化基层教学组织建设。突出学院办学主体地位,加强教研室、课程模块教学团队、课程组等基层教学组织建设,制定完善相关管理制度,督促开展集体备课、教学大纲制定、教学改革研讨等各类教研教改活动;激发基层教学组织活力,评选表彰优秀基层教学组织;以有利于建设、有利于教研融合、有利于功能发挥为原则,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健全、运行有效的基层教学组织,促进人才培养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升。

14.配齐配强学业导师。继续完善本科生导师制,选聘专任教师担任学生的学业指导教师,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引导教师从品德养成、学业指导、成长规划、能力培养和身心健康教育五个方面对学生开展指导;引导教师采取多种形式,主动开展师生交流,定期与学生见面,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学习情况,促进师生交流、构建新型师生关系。将导师工作业绩作为其教学绩效考核、职称晋升的必备条件之一。

15.完善教师考核评价制度。坚持教学和科研相统一的原则,在职称评审、人才推荐和岗位绩效核拨中,将教学项目与科研项目同等对待,教学成果与科研成果同等对待,教学奖励与科研奖励同等对待,极大地调动广大教师开展教学研究、参与教学改革与建设的积极性。明确各类教师承担本科生课程的教学课时要求,切实落实教授、副教授全员为本科生上课的要求。开发教师教学业绩管理平台,统筹课程教学、教改论文、教改项目、教学成果奖、指导学生实习实训、科研训练和学科竞赛等教学业绩与成果评价。

16.建立助教岗位制度。制定《山西大学青年教师助教工作实施办法》,建立新入职教师助教、助课制度,完善培训、评价、激励和反馈的全流程助教岗位管理制度。助教岗位承担课堂教辅、组织讨论、辅导答疑等教学辅助任务。新入职教师承担的助教工作纳入教师工作量考核,对于表现优秀的在职称评聘中予以优先考虑。

17.健全教学质量监控机制。完善包括目标系统、组织系统、支撑系统、监控与评价系统和反馈系统“五位一体”的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实现全员参与、全程监控和全面保障。充分发挥教学指导委员会对本科教学的指导作用,为学校探讨创新人才培养新路径建言献策,提供决策依据;依托教学督导委员会,大力加强本科教学秩序管理。持续优化校院两级教学督导机制,多维度考评教学规范、教学运行、课程教学效果、教学改革与研究、教学获奖等教学工作,构建“日常监督、专项监督、定期监督、第三方评估”相集成的全方位质量监控体系。

五、着力构建长效保障机制,确保人才培养质量

18. 深入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定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以本为本、四个回归”的要求,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教学的根本任务,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全校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牢固确立本科教学中心地位,把人才培养质量作为衡量办学水平的首要标准,把一切为了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首要目标,把社会评价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把工作重点和主要精力放在提高质量上,把提高和保证质量的各项举措落实到具体工作中。

19. 加强组织领导。各单位要进一步强化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和本科教育的基础地位,确立院系主体地位,明确校院、部门间责任归属,形成学校总体设计、整体推进、院系具体落实,各责任单位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全校各部门广泛参与的多方联动、分工合作、协调高效的工作机制,为全面提升本科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提供有力保障。

20. 加大本科教学经费投入。进一步加强本科教学经费投入力度,保障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实践教学、创新教育、本科教学工程、学科竞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教学奖励等各类专项经费投入。学校要加大对本科教学基础设施建设经费的投入,不断改善办学条件。

山西大学教务处

二〇一九年十二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