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6-25 来源:宣传部 教务处 相关学院
国际政治专业:立足山西,面向世界,聚焦地方外事人才培养
在国际政治专业“联合国气候博弈模拟仿真实验”课上,老师和同学们互动频繁、讨论热烈,国际政治是一门高度抽象的、理论性较强且与现实联系十分紧密的课程,但是,现实生活中学生很少能够亲身接触到这些问题。
“模拟联合国实践与虚拟仿真教学一改传统单一式教学模式,运用场景还原、氛围塑造、课堂翻转的方式,在逼真性、沉浸性、互动性的仿真环境中,激发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提高了学生的综合技能”, 国际政治专业课老师霍淑红说道。
“在虚拟实验课程上,我通过扮演外交官这一角色,真切体会到了国家和国际组织政策选择的复杂性,这也进一步提升了我的逻辑换位思考能力”, 国际政治专业2020级学生赵超说道。
山西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立足山西,面向世界,对标一流政治学科,通过不断优化国际政治专业培养体系,创新教学方式,加强课程建设,强化学术支持,聚焦地方外事人才培养,服务内陆省区对外开放。
国际化、复合型、高素质的人才培养体系
山西大学国际政治专业于2019年完成了政治学类大类培养改革,与学院行政管理、政治学与行政学等一起大类招生、大类培养。2020年,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1年,在政治学大类基础上,扩展为政法大类培养,形成了由大类基础课、专业核心课、自主选修课三大模块构成的培养体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有效地提升了本专业的培养质量和水平。2022年,以本专业牵头,天津外国语大学和西安外国语大学加盟的国际政治专业虚拟教研室获批国家级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1门专业课被认定为省级一流课程,2门虚拟仿真实验课被认定为省级虚拟仿真一流课程。2023年,1门大类基础课被评为国家级一流课程。同时,开发线上课程1门,开发VR全息演示课程教学软件1套,各门课程的质量和水平都有了明显提高。优良的教师队伍结构建设助推国际政治专业人才培养进度,形成了“学科带头人-学术骨干-学术后备力量”的雁阵型学术梯队。
创新性、多元化、包容性的学术研究理念
国际政治专业始终坚持“创新性、多元化、包容性”的学术研究理念,科研实力底蕴雄厚,成果丰硕。先后获得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项目多项;多篇CSSCI期刊论文相继于政治学权威期刊发表,多年来坚持出版学术著作、教材等,并荣获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国际政治专业始终坚持理论与实践结合,坚持创新性、多元化、包容性的学术研究理念,不断深化科学研究,切实做到科研与教学研究相辅相成。国际政治专业依托山西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积极发挥社会服务职能,年均向政府有关部门提交外事政策咨询报告30余篇左右,承担山西省国际友城建设规划、山西省对外开放水平自评等课题,为党和政府治国理政特别是内陆地区对外开放新高地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撑,还积极参与国家和地方建设,通过中外人文交流、党政干部培训、社区工作者培训、参与公共文化建设与课题研究等多种形式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国际政治专业不断深化科学研究,加强本专业高端智库建设,2022年,以本专业为基础,由省委外事委员会办公室(省外办)与山西大学签订协议,建立山西大学地方外事研究中心(山西省地方外事智库),迄今,已完成首批研究课题,学术研究成为人才培养的重要支撑。
讲政治、敢担当、善创新的政治专业人才
观天下风云,思国计民生,孕自由思想,铸健康人格。国际政治专业以立德树人的基本理念为指引,在人才培养中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政治价值观和政治立场、增进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政治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中国政治思想史》通过讲授政治思想背后的优秀传统文化,让学生通过学习确立中华民族文化价值观,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在谈到对制度自信的理解时,国际政治专业2019级学生崔婷杰认为“党的统一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集中力量办大事、民族团结这些都是我们国家得以繁荣发展的制度基础,也是我们制度自信的来源,作为新时代青年更应加强制度学习,坚定制度自信和理想信念”。
将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相结合、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及科研训练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启发学生积极主动思考,锻炼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在学院《华实》杂志这一方文学小天地中,《联合国维和行动困境分析》《伊朗核问题与美伊关系》《中印关系沿革与分析》等文章关注国际最新热点,聚焦国内时事民生,为青年学子的思考成果提供展示交流之隅,学子们通过笔触高扬时代风帆、畅谈价值观念、抒发爱国之情、讲好中国故事。学院还鼓励本科生积极参与科研活动,曾获山西省“兴晋挑战杯”三等奖的严雯瀚以专业和综测第一名的成绩保研至北京师范大学进行硕士阶段的深造:“在参加“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时,指导老师王毅带领我们在山西省脑瘫康复医院、山西中医药大学、山西省卫生厅、广誉远有限公司等地方调研,与负责人交流。撰写的调研报告《中医药推动内陆省区融入“一带一路”的重要作用研究——以山西省为例》最终获得了省赛三等奖。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勤勉努力的精神一直激励着我一路向前!”
广告学专业:道技并重 培育创意广告人才
灰白的时尚卷发,精致的珍珠耳钉,红色在松弛的唇上抹开,青色的布衣小褂又为她添上一分优雅,明显带着老年的标签,但是这位奶奶却出人意料的元气时尚——这是山西大学广告学专业五位学生参与第十届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时的创意提案设想。作品《元气奶奶》从全国近1500所高校提交的8000多组策划案作品中脱颖而出,获得大广赛中含金量最高的项目“中国大学生好创意——策划案决赛”全国一等奖。这个创意策划还因具备市场转化价值,被娃哈哈集团高价买断使用权。
“每天都在思考怎样更有创意、更吸引眼球。创作的过程总是伴随着苦思冥想的痛苦,但当看到脑海中的创意设想变为一份完整策划,就觉得一切都值了。”获奖团队说道。山西大学广告学专业在夯实学生专业基础、涵养人文科学素养的同时,还注重锻炼学生学以致用的实践创新能力,让学生在本科阶段通过系统学习具备合格广告人的基本素质。
把特色教学用在学生成长上
广告学专业成立于1998年,经过发展,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教学研究体系,于2021年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多年来,专业建立起抓中间、带两头的“杠铃式”教学模式,把提升学生人文综合基础作为主要抓手,带动学生专业理论与专业技能二者平衡发展。专业立足行业前沿,强调理论与实操并重。实验课是专业必修的一大方向,专业设有平面广告实验室、影视后期实验室、报编实验室、虚拟仿真实验室四个实验室,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课程实验,掌握基本技能。在课程设置上,以广告学概论、传播学概论为代表的理论课程与广告设计基础、广告设计与制作代表的实操课程在本科课程中占比相当,四年里课程由易到难有序递进,让学生的理论素养与实操能力同步提升。2023届广告学专业毕业生伊楠现保研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她深感,“山大广告专业的课程设置非常丰富立体,从专业的实践操作到思维结构的建构,从脚踏实地的设计到社会伦理的格局。课程设置让我们能建立相对完整的广告学知识体系。那些实践、实验相关的课程内容也为我们掌握多方向的专业技能打下基础。通过四年的训练,我的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很大提升,专业的培养模式让我们受益良多。”
把实践课堂放在行业一线上
广告学专业所在的新闻学院,把与媒体的密切合作作为实践育人的重要渠道,积极参与中宣部、教育部组织的高校与新闻单位互聘交流“双千计划”,专业教师深入行业一线,深度了解行业前沿,将实践经验与学术研究相结合,反哺课堂教学。同时,学院与华意、华通、敲门砖等传媒企业合作,积极推动“双师”教育机制,共建双创学院,对指导学生参与行业竞赛开展实习实训,推动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专业依托“中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等学科竞赛,通过“实践中学习、学习中实践”方式搭建平台,引进资源,提升学生将理论转化为实践的能力。2020级广告学专业四位本科生创作的短视频《因有梦,未彷徨》,讲述学子为理想努力拼搏的故事,新解“无穷食品”的品牌内涵,在2022年中国大学生广告艺术节中获无穷优质内容一等奖。获奖团队说:“我们通过比赛将课堂所学运用到作品创作中,让创作作品为实际品牌服务。在比赛中,我们不仅能看到其他广告学专业同龄人的能力水准,也能受到来自一线的同行前辈的指导,更好地帮助我们在校生与行业真实需要接轨。”近年来,广告学专业学生在各级各类科技创新和广告类实践比赛中崭露头角,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大学生“轩辕杯”全国短视频大赛等比赛中荣获多项国家级、省级奖项。
把专业作品拍在三晋大地上
广告学专业立足山西、扎根乡土,依托学校综合人文资源,挖掘山西地方特色,将教学实践应用在弘扬山西特色文化上。广告学专业的学生创作团队,基于太原城市风情、文化风貌、人文风光,深入街头巷尾抓取生活中最朴实动人的画面,7天完成主题构思、台词编写、视频拍摄与剪辑,作品《镜头那边》小切口反映大视角,展示了青年学子眼中的中国,获2021年“同心·筑梦”大学生原创短视频大赛二等奖,指导教师获优秀指导教师奖。近年来,广告学专业学子将目光投向三晋大地,考察太原红色文化资源,研究山西本土红色革命新闻史,调研晋剧的现代化转型……用专业所学思考地方发展,回应地方需求,先后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红色专项活动中获奖。栗富强现在已经是新闻传播学2023届硕士研究生毕业生,他本科时曾是广告学专业的学生,期间创作的短视频《襄有说书人》,讲述了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盲艺人王俊川先生用盲文写书保护襄垣鼓书的事迹,获首届大学生“轩辕杯”全国短视频大赛个人一等奖。“传统艺术本来就是生活的一部分,我很惊喜能让更多人通过片子看到家乡的老艺术家对生活的热爱、乐观以及坚韧,知晓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一个短片对非遗传承或许杯水车薪,但万事开头难,必须得有人开始做这件事,有了这个‘1’,才能有后续很多的‘0’。通过自己的所学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这是我们这一代人的责任也是使命。”本科期间,栗富强获3项国家级赛事奖项,以及省、校级奖项等30余项。其拍摄的作品,被山西日报、新华网等多家主流媒体转载报道。他说:“本科四年的学习实践,为我读研深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回顾这些经历发现,在学习广告学专业过程中形成的创意思维,学会的文案编写、视觉表现技能,让我们在表达创意时独具优势,也为我们今后做好学术研究拓展了眼界、打开了思维。”
金融学专业:多学科协同 培养数字金融人才
金融学专业以服务国家及山西高质量发展为目标,本着“厚基础、重实践、强能力、国际化”的培养原则,致力培养金融理论基础扎实、专业技能过硬,具有数据与大数据分析能力的复合型、实践型高素质金融专业人才。2002年,在经济学专业基础上设立金融学方向。2010年,设金融学专业, 2013年开始招生。专业所在学院2011年获批理论经济学一级学科硕士点,2019年与初民学院合作设立大数据金融试验班,2020年设立理论经济学一级学科博士点。2021年,金融学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学科协同 专业特色鲜明
金融学专业立足经济、管理两个学科,与计算机大数据学科融合协同,注重实践,培养复合型金融人才。依托理论经济学和管理科学与工程两个一级学科博士点,突出学科交叉,聚焦信息技术发展和新文科建设,强化学生应对新科技、新产业变化的能力。注重实践教学及“第二课堂”,面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引导学生以问题为导向进行双创训练,双创成果突出。近年来参与并获得“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铜奖、“东方财富杯”金融精英挑战赛一等奖,在全国大学生“万人之上”金融挑战赛中跻身前列。强化“金融+计算机+统计”等多元化专业交叉培养方式,设有经济金融学基础理论、金融与投资、人文素养与研究方法、金融大数据分析与应用、金融科技五个课程群。依托山西金融研究院、晋商学与区域经济发展省级协同创新中心及20多家校外实践基地,开展产学协同育人,提高学生实践技能,提升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
师资优良 实践体系完善
金融学专业师资力量紧跟时代发展,教师学术影响力不断提升,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教风严谨、充满活力的师资队伍。专业教师中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山西省“三晋英才”拔尖骨干人才、三晋英才优秀青年人才、山西省优秀青年学术带头人等,高级职称比例82%,其中博士化率90 %,有行业背景的教师超过30%,有国外访学留学经历的教师超过33%。金融史、金融学、公司金融、财政学、国际金融等4门课程获批省级一流课程。培养方案构建以双证(毕业证+专业资格证书)为核心的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专业课程体系。实验实践体系分层次、多模块,设有金融实验室、票号经济仿真实验室及晋商学数据中心以及22个教学实践基地。设有2个以金融专业为支撑的省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山西大学管理与决策研究中心(金融工程与风险管理方向)、山西金融研究院和1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晋商学与区域经济发展省级协同创新中心(晋商与金融史方向)。
科教融合 助力人才培养
金融专业充分依托“一院二所”的优势,金融学科在金融风险管理、晋商金融史、农村金融、国际金融、绿色金融等研究领域发表高水平研究论文120多篇,出版专著或教材10部,承担省级以上科学研究项目76项,初步形成了稳定特色的研究方向。专著《金融复杂性与中国金融效率》获2012年山西省第七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稳健型股票价值投资研究——基于区间数据的序化建模与决策分析》获2018年度山西省“百部(篇)工程”一等奖。科研助力,学生培养质量不断提升,2019年学院入选教育部“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学院,建设取得明显成效。近年来,获省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2项; 省级教改项目5项,出版教材5部;本科生导师制实现学生、教师双覆盖。
近年来,金融专业以国家一流专业建设为契机,持续深化人才培养体系改革,在努力培养数字金融时代的复合型、创新型、实践型高级金融专业人才道路上阔步前行,升学率稳步提升, 2020届毕业生60%以上被“双一流”建设高校录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