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11-05 来源:宣传部
编者按:“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山西大学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坚守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回答好新时代“教育三问”,努力构建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鉴往以知来,循道以致远”,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献礼学校120周年校庆,校党委宣传部推出“点亮育人路·奋进新征程”系列专题报道,多视角展现学校五年来在人才培养方面的新举措新变化新风貌新成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凝聚起全校师生在新时代新征程上破浪前行的强大动力,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奏响最美乐章。
德智体美劳 一个都不能少
——“五育并举”培英才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022年,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5年来,我校不断强化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聚焦素质教育和学生健全人格培养,做到育人和育才的辩证统一,夯实“德育铸魂,智育润心”根基,实施“体育强身”计划,加强“美育塑心,劳育益行”教育,发挥综合性大学优势,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着力培养新时代具有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发展的卓越人才。
德育:培根铸魂,擦亮学子信仰底色
“在大学物理的授课中,讲到相应知识时,引申量子通信、航空航天、天琴计划、FSAT、中子散裂源等大科学装置内容,可以让学生了解国家在现代物理学方面的成就与差距,引导青年学子增强民族自豪感,引领学生将个人成长融入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的进程中‧‧‧‧‧‧”
在物理电子工程学院,李鹏老师正在主持一场集体备课,这里是跨学科“格物致理工作坊”,正在讨论的是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大学物理》该如何充分发挥大学物理的育人优势,深入挖掘提炼物理学知识体系中蕴含的思政元素,使大学生在接受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同时得到正确的价值引领。
“可以在引申到大科学装置等中国制造时向学生讲明:中国制造的崛起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社会主义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正确道路和制度,从而使‘四个自信’深植学生内心,激发学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逯慧老师是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副教授,这已经是她第3次参与讨论了。《大学物理》教学团队一起摸索如何抓住青年学生正处于人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期,并加以精心引导,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帮助他们坚定“四个自信”,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
团队教师来自专业课教师、思政课教师、辅导员和党务工作者,通过定期集体讨论,从不同角度探讨如何在教学过程中科学合理地拓展课程的内容,在夯实课程基础知识的同时,适时将这些思想价值和科学精神等元素结合专业知识传递给学生,让课程思政更有精度。
近年来,学校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形成了全方位、一体化的思政课建设格局。面向全校本科生开设5门思政必修课程,打造研究生精品思政课程3门,开设多门选修课。同时,将思政大课与校本通识课有机结合,让思政元素与专业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构建课程设计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的良好局面。
初民学院本科生陈晓琪选修了“改革开放史”课程之后,他最大的收获是:“当代青年是同新时代共同前进的一代,我们面临的新时代,既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发展的最好时代,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最关键时代。我们不仅要学习党史,更要熟读党史,将红色基因永驻于心,将红色血液流淌全身,坚定理想信念,努力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践中创造自己的精彩人生。”
化学化工学院本科生白云在“国学与人生幸福”课程上听到了很多真实案例,与同学们的互动也令她受益匪浅,许多接地气的课堂提问令她领悟到了很多:“在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会遇到挫折,要从多个角度分析看待,找到解决方法。只有把小我融入大我,把学习的目标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结合起来并为之而奋斗,才能获得深层次的幸福感。”
与此同时,学校将德育元素延伸到第二课堂,让学生在课堂之外也能潜移默化地接受熏陶。
“先秦儒家思想研究系列”“古代民族关系与民族融合系列” “抗战烽火中的中国文脉系列” ‧‧‧‧‧‧国学大讲堂为广大师生提供了一个学习传统文化知识、修身养德的平台。自开讲以来,历时15载,举行讲座400余场,听众多达5万余人。讲堂通过公益讲座的形式积极传播国学精神和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建设主题,成为山西大学的标志性文化品牌。
在博雅报告厅,文瀛思政大课堂如期开讲,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赵国栋展开题为“凝聚民族复兴的精神伟力”的专题讲座,以重建精神家园为主题,从新时代思想道德建设的必要性、中国传统文化的道德精髓、中西方道德发展溯源与发展以及青年如何答好“道德考卷”四个方面进行了详细讲解。什么是幸福?如何建立正确的幸福观?“马克思主义的幸福观——人的自我超越与持续幸福”哲学社会学学院教授邢媛围绕为什么讲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社会性是人获得幸福的基本规定、社会性交往是自我超越与幸福获得的空间进行解读。“人的社会创造性是幸福的根基,为社会进步而进行创造性劳动是持续幸福的源泉”,历史文化学院刘晓诚听后,得到了这样的感悟。
通过系列举措,学校积极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
智育:博闻强识,铺就科技创新之路
在静谧的夜晚,山西大学教室灯光依然,青年学子早早守候在电脑前,晚7点整“你我一起读”首场读书沙龙准时开讲。
《红楼梦》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博物馆,内容涉及了文学、历史、建筑园林、经济、植物、心理、艺术、美食、社会学等方面。
维克多·弗兰克尔的《追寻生命的意义》讲述了作者在集中营里遭受的许多苦难,告诉我们生活非常短暂,要做一些有意义的事,关爱他人,有克服困难的勇气。
刘统的《亲历长征:来自红军长征者的原始记录》、金庸作品集、《福尔摩斯探案集》、山西地图、阿来的书、刘统、李零、齐邦媛、章诒和、刘拓、罗新、刘华杰、东野圭吾‧‧‧‧‧‧
图书馆馆长肖珑以“书是灵魂的欢愉”为主题,围绕对自己生活产生重大影响的书籍、读书的意义、读书的方法、读书与实践的关系等话题交流阅读心得,并回顾了大学生活经历,鼓励同学们珍惜大学时光,让书香浸润灵魂。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从书籍中感悟潜移默化地培养自己的家国情怀。”“读书还能教会正直聪慧的做人之道,培养独立包容的思考能力,帮助沉淀人生的修养,教会自我治愈的心理疗法。”“书要读杂,寻找有兴趣的书,粗度与精读相结合” ……笔尖流转,勾勒要点,学子们记录着自己的学习收获。
“读书能启人心智,撼动心灵,丰富人生;读书能积淀学识,激励思考,指点迷津。”哲学社会学学院研究生王宇婷讲道:“读书系列活动更加激发了我的读书热情,我从读书沙龙中收获满满,也结识了更多爱读书的同伴。”
探索学科交叉、科教协同、产教融合等人才培养新模式,着力培养拥有大情怀、大格局、大视野,能够解决关键问题的卓越工程师和引领未来发展的领军人才。
“山西大学知识产权信息服务成果展”线上开展,青年学子足不出户,即可“云端”逛展。展览以图片、模型、实物为主,分走近知识产权、山西大学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成果、山西大学高校国家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发展情况、知识产权相关阅读书目推荐四部分,涉及学校在光机电产业、绿色环保产业、大数据与人工智能产业、生物医药与大健康产业、新能源与新材料产业等领域取得的成果,生动形象地展示了学校近年来在知识产权保护和成果转化方面的进展。学子们快速了解知识产权强国战略,领略山西大学知识产权强校建设进展和成效。
在山西大学,你可以选择在文史哲的经典中任意遨游,也可以在自然科学和天体宇宙间探寻奥秘,可以在仰望星空时高唱理想,也可以在田间地头完成梦的追逐。
学校有300余门课程,涵盖文史哲经典与文化传承、社会发展与现代性认识、科技进步与科学认识、艺术创作与审美体验、“四史”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等内容。“厨房里的化学”“昆虫的社会” “科学原理与人文精神” “走进核能”“宝石矿物鉴赏”“技术创新风口——从量子科技到元宇宙” ‧‧‧‧‧‧
这些课程在设计上淡化专业教育,突破单纯的“专业视域”和“知识视域”,突出学科交叉性和专业融合度,把跨专业的思维方法和普适性技能作为教学重点,帮助学生形成基本的人文修养、思想视野和精神感悟,以利于学生知识体系的优化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山西大学,你可以通过实践,获得思考的乐趣、创新的快感。学校倡导以创新为基础的创业,积极围绕“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创”的育人思路,引导激励青年学生涵养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主动为大学生双创实践训练提供必要的平台支撑。
五年来,我校青年学子在“创新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比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等国家级竞赛中大放异彩。
在山西大学,你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去听一场心仪的讲座,也可以主动瞄准科技前沿,充分利用科研大平台和高端学术论坛开展学术交流。“青年教师登崇讲座”“云冈学论坛” “黄河大讲堂”“河汾讲堂”“师说三晋”“令德讲堂”“导师有约”“百年大讲堂”‧‧‧‧‧‧ 这些讲座开阔了师生的视野,加深了对专业的认识,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学校通过中国乡村振兴百 人论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论坛、量子科学与技术国际学术研讨会、政治学前沿高端学术研讨会、煤基资源高质量循环利用发展论坛等系列高质量学术论坛,营造浓厚学术氛围,向师生展示最新研究成果,激发学生探索科研创新前沿的动力,提升师生的学术素养。
展示前沿学术成果,探讨学术发展历程。浓厚的学术氛围促进了师生对学术探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拓宽了师生知识储备广度和深度。在教学、科研及人才培养工作中激发创新思维,助力学生开阔学术视野、夯实科研能力、砥砺学术志趣,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坚实的基础。
体育:强健体魄 锤炼意志勇于拼搏
朝升日落,四季轮替,在山西大学的校园中,随时随地都能看到同学们三两结伴跑步的身影。他们在不同的打卡点记录跑步新成就,在浩瀚书海之外的一方天地挥洒青春汗水。这个名叫“乐跑”的运动项目,是本科生体育必修课中日常锻炼的重要一环。
“来打球!令德楼下约一波!”这是高阳阳所在篮球队群里常常出现的消息,因为“希望杯”篮球赛决赛在即,队员们练习得更加勤奋了。高阳阳是计算机信息与技术学院大三的学生,她一入校便加入了女篮院队。三年的时间,她已经从一个连比赛规则都搞不懂的球场 “小菜鸟”成长为可以带领一支20人球队的女篮小队长。据她回忆:“大部分女篮队员都是大学才开始接触篮球,之前并没有接受过正规训练,从零基础开始学,为了备战每年一度的‘希望杯’篮球赛,教练日复一日地陪着我们在夏天顶着烈日练投篮,在冬天冒着寒风练运球。三年下来,身体素质有了很大的改善,运动还让我认识了趣味相投的朋友,我的性格更加乐观。”此刻的她正在加紧训练,期待着属于她的第三届“希望杯”。
像高阳阳和她的小伙伴一样的同学有很多,身边每一位同学基本上都有一项经常参加的体育运动,每天下午三四点各个运动场都是参加运动的同学。
近年来,山西大学不断深化体育课程建设,逐步形成多元、开放、菜单式的课程特色。构建“必修课程+选修课程+日常锻炼+体育竞赛”的系统性体育教育模式。完善学生日常体育锻炼监控机制,将校内竞赛、校际联赛、选拔性竞赛融为一体,创立符合人才培养的新型体育竞赛机制。在因地制宜开展传统体育项目的教学、训练、竞赛活动的同时,推广武术、棋类、毽球、五禽操等中华传统体育项目,发展形意拳、心意拳、通背缠拳等地方非遗体育项目,形成具有山西大学特色的传统体育项目竞赛体系,培养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让中华传统体育在校园绽放光彩。除此之外,学校丰富体育教学内容,在原有足球、篮球、排球、网球、瑜伽、游泳、健美操、乒乓球、跆拳道、武术养生、水上健美操、美式橄榄球等选修课基础上,增设高尔夫、棒垒球、轮滑、滑冰等新项目,引导和帮助每名学生学会至少两项终身受益的体育锻炼项目,培养山大学子成为拥有健康体魄、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在游泳比赛中劈波斩浪,彰显山大学子“泳”往直前的信念。桥牌比赛中的智慧对决,方寸间展现参赛者沉着冷静的素质。三分绝杀、拉杆上篮、防守,随着一声哨响,山西大学“希望杯”篮球赛已举办了四十一届。鸿猷体育场上奔跑、带球、传球、射门,一声声呐喊是“栋梁杯”足球赛进球的喜悦。“一二!一二!加油!加油!”震耳欲聋的呐喊声激荡在校园,麻绳两端汇聚着“团结”的力量,还有排球场上击球、发球,羽毛球网下防守、俯接,操场跑道上奋力冲刺的背影‧‧‧‧‧‧2021年,仅田径运动会就设有53个学生项目、24个教工项目,成为全校师生员工共同参与的一场体育盛会,学校还设立“院长杯”,对在校内体育竞赛中成绩突出的学院进行表彰。
一项项精品赛事都是学校多年来精心打造、传承创新的品牌育人活动。学校面向学生不同的运动需求举办相关赛事,充分发挥各学院主动,结合专业学科特色,打造数十个“一院一品”特色育人品牌,丰富了校园文化与学生课余生活,为青年成长搭建舞台。
学校拥有各运动门类的专业教练、国际级裁判5名、国家级裁判13名,具有现代气息的文体馆、50年代建成的体育馆、新建的积力体育场、积步体育馆、设备完善的田径场、200m室内田径场、足球场、网球场、羽毛球场、令德湖冰场、游泳馆等多处体育场所,为学生开展体育活动提供专业的师资队伍和优质的场馆条件。
体育锻炼塑造了山大学子自强、向上、拼搏的精神品质,营造了拼搏奋进、自强不息的育人氛围。2018级运动训练专业学生刘锦尧在2022年射击世界锦标赛中夺冠,为中国代表团获得第一张奥运门票;2019级学生苗婉茹在第十四届全运会射击项目夺得金牌;2018级学生李政在跳水项目比赛中摘得铜牌;2019级学生李亚杰在世界游泳锦标赛女子一米板决赛中夺得冠军;2006级运动训练专业校友董栋荣获东京奥运会男子蹦床项目银牌;山西大学“水球队”在全国大学生水球锦标赛“三连冠”······
以体育智、以体育心,山西大学充分认识到体育教育在引领青年学子成长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坚定弘扬中华体育精神,以增强体质、养成习惯、淬炼精神为目标,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促进形成“终身锻炼、阳光健康、拼搏向上、自强报国”的校园体育文化。
美育:启智润心,以美化人以美培元
“真是‘神仙’老师、‘神仙’课!”“太燃了,可以去蹭课吗?”
近日,学校的“晋剧身韵技巧与脸谱服饰”课程在网上走红,在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央委员会官方视频号、太原日报新媒体、黄河电视台等平台上,收获大量点赞,在哔哩哔哩网站上吸引了1.2万人次观看,1000多点赞。“闪电新闻”的一段视频吸引了17.9万人次观看,3.6万点赞,129人转发。网友们纷纷表达了艳羡之情: “属实羡慕了!又是别人家的大学”“建议这种课多来点,真正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老师在课上表演甩头、水袖的画面在哔哩哔哩动画、抖音、微信视频号、微博等平台被大量转载,山西大学“晋剧身韵技巧与脸谱服饰”这门通识课一时间成了“别人家的网红课”。
2019年,山西大学获批教育部全国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成为全国唯一一所高校晋剧艺术传承基地。学校在校本通识课“文史哲经典与文化传承”模块中设置了专门课程,引入名家为学生授课,授课老师是山西省晋剧院的导演兼演员王鸿乐。授课老师通过邀请晋剧名角现场演示翎子功、花枪、水袖等技法,带动青年学子近距离感受中华艺术瑰宝,使文化自信根植于心。
“第一次以这样一种特殊的方式学习晋剧知识,戏曲之美,优秀传统文化之精髓就这样深深地印入我的脑海。”像马克思主义学院袁华姿同学这样“蹭课”的学生越来越多:“我们得以近距离触摸精美的戏袍和道具,让我深深地沉浸在传统文化的魅力当中。”
走进“古渡锋华——刘志峰书刻艺术主题展”展区,一幅幅精致的布展,粗粝裸露、落色斑斓,充盈着光、线、影、色的冥想,浸润着时间的温度和力道,在刀耕笔耘中仿佛在述说着黄河古渡口的历史沧桑和前世今生,观者近距离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作品以山西境内黄河古渡口为主要创作题材,讴歌祖国、赞美山西。“老牛湾、蒲津渡、风陵渡、碛口、西口······这一个个的古渡口曾是四方辐辏、商贾不绝之地,串联起三晋黄河文化的脉络,支撑起山西黄河文化的脊梁,给大家提供了一次难得的黄河文化探寻之旅和高雅的艺术享受”,新闻学院研究生胡文慧在观展后被艺术作品深深地震撼。与此同时,美术学院院长刘维东教授正在带领同学们走进张大千充满传奇的一生。一场由学校图书馆主办的“百年大讲堂”系列读书讲座在东山校区求真楼弘毅报告厅举行。刘维东教授给大家展示了诸多张大千的书画作品,涵盖人物、山水、花鸟等多种类型,让同学们直观感受到绘画艺术之美,领悟到中华文化的传承和中国文人的精神风骨。
在音乐厅,《音乐表演美学》《中外音乐名作分析》《山西民歌概况及欣赏》等多门课程次第展开,多位老师从地理、民俗、文学、历史、语言、艺术等不同层面、不同角度进行了生动的展示与讲解,使学生通过课堂了解并欣赏代表性的作品,培养尊重艺术家的创作劳动、尊重艺术作品、热爱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好品质。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将艺术技巧和学生的艺术直觉结合起来思考,通过情境设置,让学生体会音乐的和谐之美、节奏之美、无形之美和美术的空间之美、线条之美、有形之美;在协作与交流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认识美、体验美、创造美。
学校以“声、舞、器、剧”为抓手开展综合性活动,组织红色经典、晋剧晋曲、毕业汇报等专场音乐会,开展音乐学院学生校园演奏活动,营造校园美育氛围。在积极组织全校学生参与全国大学生艺术竞赛的基础上,通过“学院专场”“观演记录”“美育征文”等多种形式,建立学生全员美育展演机制。邀请音乐家协会德艺双馨的艺术家、社会专业人才走进校园,开展系列美育论坛,形成“教室有讲座、草坪有演奏、校园有写生”的山大美育校园文化。加强学生艺术社团建设,学校成立的大学生艺术团包含合唱团、舞蹈团、民族管弦乐团、打击乐团、主持人团和书法团6个分团,积极承办教育部、教育厅“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连续举办23届“百花奖”文艺汇演,将高雅艺术充分融入校园文化建设,让学生在艺术熏陶中不断完善发展自身,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清音荡涤心灵的同时,山大学子纷纷通过“书、画、制、刻”来创作体验。三年来,学校先后举办了30余场面向全校师生的艺术展览,这些展览有仰望经典,致敬传统的“中国古代优秀绘画书法雕塑作品临摹展”;有方寸之间彰显天地的“中华经典诵写讲‘印记中国’师生篆刻大赛”;有疫情之下浸润心灵的“疫情下的笔墨,春天里的情怀——臧新明教授诗书画教学示范展”;有能让我们欣赏传统艺术版画的“表里山河晋印象国际版画精品展”;有向我们展现非遗剪纸的魅力的“山西静乐剪纸互动教育巡展”;还有歌颂时代风貌,汲取奋斗力量的“百年辉煌 登崇俊良——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美术作品展”······在一场场展览中,艺术的熏陶使大学生在人格和精神层面达到进一步的提高,营造了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才的良好环境与氛围,让非专业的学生也能够在学习之余感受美、领悟美、传递美进而创造美。
学校追求场场艺术演出皆精品、堂堂美育课程出成效、艺术审美体验入人心,全面浸润“美育塑心”教育。面对全校师生的不同艺术基础与审美需求,山西大学实施美育综合改革,立足于人文、艺术、自然等多学科交叉融合,整合美育资源,完善课程设置,拓展艺术实践,丰富美育活动,以美育人、以美化人,将美育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劳育:致知力行,涵养踏实奋斗精神
同学们或用毛笔,或用颜料,或用马克笔,有的同学还专门买来小型刻刀、小电钻进行镂空设计。经过为期一个月的创作,他们将抗美援朝、改革开放、老一辈科学家等故事,展现在了葫芦上。
马克思主义学院赵建萍教授探索把劳动教育融入思政课堂,实现了课上课下联动,课内课外互补。
“这是我上过最特别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景观设计专业本科生常非凡感慨道:“我们结合本专业特色,开动创意思维,在葫芦上进行红色文化主题创作。很多同学都是第一次见到这么大的葫芦,大家如获至宝,小心翼翼地在葫芦上作画。承载着红色文化的葫芦创作完成了,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国家的繁荣昌盛以及泱泱大国独立自强背后的奋斗历程,为自己是中华儿女而感到自豪!”
学生以永济非遗葫芦为载体,以中国故事为题材,完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为主题的140件文创作品,建党百年为主题的100件文创作品,感动中国100位科学家为主题的100件文创作品。在创作前,老师提供了200多个主题,指导学生边认真了解党的奋斗历史,边思索如何通过创作体现奋斗精神。把学生的文创作品作业放在思政课程教学和劳动教育互通融合的重要环节,形成了独特的“思政+非遗+劳动”教育模式。
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院胡锦塘在两位老师和学姐的帮助下,了解了什么是漆艺,也学会了一些基本的漆艺操作方法:“我接触到了刻刀,调颜料,搭配色彩等相关知识。除此之外,在操作过程当中,也认识很多新的朋友,大家互相帮助,为了作品共同努力,我看到了人与人之间非常纯粹的情感。”
学校致力于提升青年学子在劳动中发现美、鉴赏美的能力,开设美育技法工作坊,打造劳动育人新平台。工作坊立足多学科融合,整合劳育资源,聚焦艺术鉴赏、非遗传承、文化创意三个部分并相互关联,逐步构建“艺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艺术审美体验+艺术专项特长”的教育课程体系。通过设置“书法”“版画”“陶艺”“剪纸” “视频制作”“器乐”等多样化技法类课程,将劳育教学内容融入艺术实践和个性化创作活动中。
学校将劳动教育有机融入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出日常生活性劳动、专业创造性劳动、兴趣技能性劳动、社会公益性劳动等多元丰富的人才培育体系。
炎炎夏日,全校35个专业的61名研究生,分别前往古县、灵石县等实践基地开展研究生暑期基层实践锻炼。通过下沉式基层岗位锻炼,研究生们将所学专业知识运用到实际岗位中,助力解决基层工作面临的问题或难题。
本科生们也纷纷响应团委号召,参加“三下乡”和“返家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深入家乡,扎根基层,为家乡建设添砖加瓦,为未来发展强基赋能。他们在实践中发扬奋斗精神,努力使个人青春与祖国需要同频共振,汇聚磅礴伟力。
立足学科专业特色优势,鼓励师生走入社区和乡村,深入开展“山大学子走遍山西”社会服务活动,持续推进彰显山大特色的社会公益性劳动教育。
通过专业实践与劳动教育的深度融合,多措并举助力乡村振兴。依托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文学院成立“乡村振兴推普实践队”,队员们在太原、晋城、临汾周边农村开展活动,通过精彩有趣的形式,帮助村民们学习普通话,通过传唱红歌,讲党的故事,诵读党的诗歌等,来提升村民们对普通话的兴趣,为三晋地区推普活动注入青春力量。
山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团体标准、32项国家发明专利、60余篇相关学术论文、20余篇SCI······从试培育到多基地联动,化学化工学院芪福三晋公益团队化身“泥腿子”,多次走进田间地头,实地考察恒山黄芪种植基地最新情况,把论文写在三晋大地,用科研成果助力乡村振兴。团队起草的《黄芪仿野生规范化生产技术规程》正式完成,从黄芪种植疏密度、储存温度,到病虫害防治,都作出详细规定,进一步引导农民科学种植。在劳动实践的带动下,依靠黄芪种植,14个村的4332个建档立卡贫困户实现脱贫。
有一支名叫“碳迹”的队伍,义无反顾地奋斗在实现“双碳”目标道路上,这就是经济与管理学院学子组成的暑期实践队。他们积极参与到“双碳”研究和数据质量提升的工作中,从太原到大同,从临汾到运城,从吕梁到阳泉······“碳迹”实践队成员跟随老师们沿着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辗转于山西省十个地级市,在122家企业展开了碳排放调研,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贡献智慧和力量。
无论文瀛令德、无论烈日炎炎抑或是刮风下雨,你总能看到身穿红色马甲的背影。校青协统筹规划,各学院、学生社团共同参与,“携手夕阳,筑爱温暖”“恒学至善”、文明校园建设、共筑阳光社区等一批线上线下特色志愿服务活动相继展开。志愿者们走入北家属院看望老人,打扫卫生,在三月初为他们送去一份温暖。他们来到校园内暂时存放自行车的地方,用双手将一辆辆自行车重新摆放整齐,为校园的整洁献出一份力量,那一抹“山大红”组成了校园内一道明亮的“风景线”。
此外,山西大学与山西省图书馆、省博物馆、太原市博物馆、太原市美术馆长期合作,输送了一大批参与志愿服务的专业人才,建立中国银行山大支行青年志愿服务站,就校企联动开展志愿活动。充分依托体育、艺术专业优势,开展运动技能、艺术审美等知识普及活动;依托法学、经济学、环境科学专业优势,开展法律法规、经济政策、环境保护等宣传咨询活动。不断挖掘不同学科专业的优势特色,引导学生在工作、服务、奉献中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增强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
在校内,大力加强劳动文化建设,营造校园劳动氛围,让劳动教育“活起来”。宣传部协同各单位开展“劳动教育宣传月”系列活动,设立“学雷锋”志愿服务月,综合运用讲座、宣传栏、新媒体等,宣传好、展示好广大师生和校友中的榜样人物和典型事迹,发挥榜样的力量和优秀人物的示范引领作用。结合植树节、学雷锋纪念日、五一劳动节、农民丰收节、志愿者日等,开展丰富的劳动主题教育活动,营造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校园文化。
德智体美劳,一个都不能少。
这是课堂上一张张聚思凝神的面庞,是实验室里求知若渴的身影,是音乐厅内袅袅不绝的美妙旋律,也是运动场上穿透云霄的摇旗呐喊······百廿年来,山西大学始终在“五育并举”培英才的高质量发展路上坚定前行。
推动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教育的本质要求,也是教育的终极目的。站在“双一流”建设高校新起点上,山西大学将继续发挥综合性大学的优势,引领着青年学子不断地健全人格、提升品位、自强不息,成长为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