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评建动态

【山西大学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巡礼】系列报道(十二)

发布时间:2023-06-28 来源:宣传部 教务处 相关学院

绘画专业:以艺统技 培养综合性绘画创作人才

山西大学自建校以来,始终重视绘画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建校初期,中、西两斋便开设图画课程。山西大学美术学院的前身是建于1951年的山西艺术学校,1962年并入山西大学,设立艺术系美术专业,成为当时全校13个专业之一。1990年,山西大学艺术系分设美术系和音乐系。1996年,正式成立美术学院,同年获批美术学硕士点,开山西教育史上培养美术学硕士的先河。2000年,同音乐学院联合获批艺术学硕士点,获教育部批准为全国职业教师培训基地。2021年,获批美术学博士点,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凝练团队 指导教研

版画家力群(中国新兴木刻代表)、国画家王绍尊(齐白石弟子)等教师都是山西当代美术教育的奠基人。专业现有教师18人,其中油画专业7人、国画专业6人、版画专业5人,半数教师具有高级职称。绘画专业师资队伍创作能力强,教学基础扎实,始终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教学能力和科研水平不断提升。教师在国内外知名期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艺术基金以及各类省部级科研项目20余项,出版高等课程教材2部。教师作品多次入选中国美术学协会、国家文化部、省美术家协会等举办的展览,获国际奖7项、国家级奖78项、省级奖46项。

通过凝练教学科研团队,强化研究室核心作用。专业在原有基础上组建了新的基层教研室,分别侧重理论基础、造型基础、中国书画、造型艺术。高级职称教师担任基层教学组织负责人,以教研室为单位,组织科研和教研,指导学生完成论文、参与实践,形成“院长-教学院长-教研室主任-工作室负责人-专业教师”责任体系。采取本科生导师制,定期对本科生的技能、技法、基础理论进行指导。在专业教师带领下,每届全国美展均有师生作品入选,占比在全省名列前茅。


宽窄结合 精深发展

绘画专业历经60多年的发展与变革,坚持艺术和艺术教育的自身规律,坚持“艺术为人生、艺术为社会、艺术为人民服务”的方向,立足山西文化资源,以培养具有扎实文化艺术素养、专业绘画技能的高等艺术专门人才为己任,形成了以教学、科研、创作为主体的艺术教育与管理体系。现设有国画、油画、版画、实验艺术四个专业方向,有书画临摹、木版、石版、丝网版、油画、漆画、综合材料等10个特色实验室。专业在培养过程中注重“宽窄结合”,即专业定位与细分方向互为补充,培养既有基本理论基础,又在细分领域具有一技之长的学生。强调“精深发展”,不仅要培养学生在细分领域的绘画技法,也重视提升学生的文化底蕴。

专业开设大学通识课、美育课,建设完善了“大美术”“大绘画”的课程体系。依托以特色建设方向为主要内容的教研室和基础教研室、理论教研室,完善“抓两头、强中间”的过程覆盖模式。在日常教学中强化“中国审美”,建设传统造像艺术实验室,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技艺,形成美术基础与人文素养相融合、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协同发展的培养机制。重视基础造型教学训练,开办“综合材料绘画”新方向,进一步发挥专业在版画、漆画方面的特色和国画、油画方面的优势,着力提升本专业学生的专业感受与实践能力。


立足本土文化 深化产学研用

艺术不应束之高阁,而应在运用中焕发生机。美术学院与省文旅厅、省画院等单位建立合作,与10多家地方特色单位共建实习基地,加强“产-学-研-用”结合,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体系。突出专业实践,重视以参展参赛带动实践教学,以教学科研支撑应用。学院每年组织学生外出进行专业考察学习,指导学生参与应用项目。美术学院作为省美协版画、漆画等艺委会的主持单位,相关方向的师生深入挖掘、研究山西壁画、平阳版画、平遥推光漆艺,实现山西美术资源的当代转化,过程中学生的实践能力与专业素养也取得较大突破。专业还组织学生以本土文化、红色资源为基底,历史与现实为题材,进行创作,创新艺术表现形式,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革命精神。定期组织学生外出进行专业考察学习,指导学生参与20多个应用项目,学生的实践能力与专业素养取得明显提升。

专业建设60多年来,培养了大批在绘画领域从事创作、研究、教学和应用等工作的高等艺术专门人才。培养的优秀人才遍布全国,省内行业骨干有三分之二毕业于山西大学绘画专业。学生的基本专业素养、创新实践能力得到业内普遍认可。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建立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  培育电子信息创新型复合人才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是山西省品牌专业,拥有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专业坚持“厚基础、宽领域、重实践、强能力”的人才培养思路,课程体系包括数理基础、电子学、通信及信息处理等模块,侧重于通信与信息处理,培养理论扎实、能力过硬,能从事各类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科学研究、产品设计和技术管理的创新型复合人才。


蹄疾步稳前行  跃升一流行列

山西大学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前身是山西大学物理系的无线电专业,于1972年开始招生。1994年,建立山西大学电子信息技术系,开设电子学与信息系统专业。1997年,成立物理电子工程学院,电子学与信息系统专业归入物理电子工程学院招生。1999年,专业更名为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2002年,获批通信与信息系统二级学科硕士点。2007年,成为省品牌专业。2008年,获批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2009年,获批电子与通信工程领域硕士点。2013年,获批电子信息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15年,成为山西省特色专业。2019年,入选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1年,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专业紧扣地方区域经济和全国经济发展需求,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专业基础牢、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优的复合型创新创业人才,打造以量子信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特色、辐射全国的一流本科专业。以高质量专业建设为导向,依托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平台,形成了专业发展与学科建设的互动,推进了新工科与传统工科的更替。


弘扬“工匠精神”  完善培养体系

以弘扬新时代“工匠精神”为根本,建立了从专业教学、基础研究、技术开发、校企产学研合作到成果转化的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设置了国家级、省部级实验和实践教学平台,分别是极端光学协同创新中心、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的量子效应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山西大学—中科潞安紫芯班、晋城富士康教学实践创新中心。 专业设置主干课程有电路分析、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信号与系统、通信电子线路、数字信号处理、通信原理、电磁场理论与天线等。为了帮助学生更加明晰自己的专业方向,专业课程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了改革。从选课来说,之前的选课模式是以“点”选课,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课程选择,难免会造成课程最后的不均衡。专业教师结合现实情况设置了完整的课程体系,打破原有的单个课程选择模式,将课程以模块为单位供学生选择,学生在选择时并不是一时兴起,而是要按个人发展的方向、日后就业的方向结合思考,这样既加深了学科发展,又体现了对学生个人发展的个性化自主性打造。从长远看,为学生在无形中树立了对于就业的方向及未来规划的意识。近年来,专业教师获批省教改项目8项,省一流课程3项,省精品课程1项,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1项,获校级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大赛二等奖1项;在国家级核心以上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80余篇,出版教材6部;承担纵横向科研项目30余项,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和国家级重点项目。近三年,专业学生发表SCI论文3篇。


开展实践育人 规划就业蓝图

为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专业所在学院构建了无线通信、物联网技术、机器人设计等实践平台,设立了校院两级科研训练项目。专门为本科生设立了“电子创客开放实验室”,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每学期增加两周的综合课程设计,开展嵌入式微电子系统、机器人设计等综合训练,为创新创业奠定专业基础。同时,在晋城富士康、思软科技、中科潞安等企业建立“实践基地”,与企业开展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通过企业实践教育,为将来创新创业提供社会经验。近三年,学生在各类大赛中获国家奖29项,省级奖41项,获批国家级和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5项。目前,已与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UCR)、日本电气通讯大学(UEC)等世界知名大学建立了国际联合培养项目,近三年派出4名学生出国交流学习。学生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国家级比赛中均有不俗表现。

专业毕业生考入北京邮电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继续深造。就业取向以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制造业和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等行业为主。用人单位对本专业毕业生满意度处于较高水平,在“工作胜任度”和“课程对当前工作的贡献度”方面评价均为100.00%。2017级学生本科生胡淼就职于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具有多年科研经验的老师讲授通信原理非常生动,能够将前沿通信技术融入课程内容中,采用案例驱动,进行探究式教学,增强了我们的创新思维和工程应用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使我入职后能够快速融入企业,为我顺利展开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道技并重 融通中外 培养应用创意人才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设立于1982年,前身为1958年山西艺术学院设立的工艺美术方向,时任带头人是著名美术设计教育家刘剑菁。在4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坚持立足本土,注重艺术与技术、传统与现代融合,着力培养设计实践能力强,具有国际视野、创新意识,基础扎实的复合型人才,形成了特色鲜明的设计教育传统。2021年,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以本为本 传道授技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师队伍由一批具有良好教学能力,兼备较高实践能力的“双师双能型”教师组成,形成以教授为主体的教学督导委员会、以专业带头人为主体的学科教研室、以骨干教师为主体的课程教学团队、以专业教师为主体的实践工作室团队,发挥教学组织核心作用。近年来,专业教师主持承担及主要参加近20项国家、省部级教学教改项目,教学成果多次荣获山西教学成果奖等荣誉。专业教学鼓励教学资源、教学手段多元化,注重以高科技与艺术创造相融合、本土化理念与国际趋势相融合的多元化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创造力。在多元化教学模式下,多次与俄罗斯、波兰、德国、韩国、日本等国家的大学开展国际院校间课程教学。同时,专业加强过程管理,构建教学质量标准、保障、监控与评价三大体系,实行校级督导、院系监控、学生评价反馈等管理和运行机制。教学督导委员会由懂教育、懂管理、教学科研水平高的专家组成,加强教学指导。建立本科生导师制,实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以研带教 以研促学

专业在课程体系建设上以学术、技术、职业为导向,采用“抓中间带两头的杠铃式”培养模式,在培养学生艺术理论基础与设计技能技法的同时,也始终重视学生的综合人文素养、艺术鉴赏能力。通过学科交叉、融合,加大通识课程比重,培养“拿得起、放得下”的全能型人才。“山西传统壁画虚拟仿真与实验教学”获批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国家级一流课程,“晋域传统村落景观在地化设计虚拟仿真实验”被评为山西省一流建设课程。专业现有设计艺术研究所、美术遗产研究所、公共艺术研究中心、文化创意研究中心、品牌与传播研究中心等5个研究平台。依托研究平台,组织团队承担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国家艺术基金以及省部级科研项目10余项,发表核心论文20余篇。重视把研究思维渗透到教育教学环节,以研究平台激活专业创新应用,以研究应用成果赋能经济社会发展,发挥黄河中部区域非遗品牌再造、文旅产业、工美等领域的重要智库作用。把研究带到课堂,强化学生问题思维,有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2019级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李欣同学,保研到本校艺术设计专业攻读研究生,她说道:“老师在课堂上为我们讲解他们的设计项目,了解到实际项目从设计到落地的全过程,也更加深了我们对‘视觉传达’的认知。”


强化实践  多维培养

专业积极推进实践基地、研究院所、实验室、创新应用平台的建设,建立“产学研用协同、科教互动培养”的实践教学组织体系,完善“培养平台共建、教学计划共商、指导教师共组、实践过程共管、教学质量共抓”的实践教学机制,搭建“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用”的竞赛实践平台,多维度培养学生双创能力。专业所在学院与省文旅厅、文旅集团、博物院等单位长期合作,鼓励师生积极参与平遥国际摄影节、电影展,走近“又见平遥”演艺项目、人祖山景区、大同云岗石窟实地感受,在深化产教融合协同发展中培养人才。专业教师带领学生参与黄河、长城、太行三大旅游板块的系列视觉形象研究设计,完成了平遥中国年、感知山西、平遥国际电影展区等20多个项目。指导学生在全国数字艺术设计大赛、“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等比赛中佳绩频传,获国际级奖项10余项,国家级奖20余项。

专业部分学生毕业后进入中国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清华美术学院、中国传媒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深造。也有部分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在专业设计领域、企业、传播机构、大企业市场部门、中等院校、研究单位从事视觉传播方面的设计、教学、研究和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