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11-08 来源:党委宣传部
编者按:“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山西大学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坚守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回答好新时代“教育三问”,努力构建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鉴往以知来,循道以致远”,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献礼学校120周年校庆,校党委宣传部推出“点亮育人路·奋进新征程”系列专题报道,多视角展现学校五年来在人才培养方面的新举措新变化新风貌新成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凝聚起全校师生在新时代新征程上破浪前行的强大动力,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奏响最美乐章。
2021年11月,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隆重召开,我校张靖教授领衔的“基于超冷费米气体的量子调控”项目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程芳琴教授领衔的“煤矸石煤泥清洁高效利用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这是学校通过“有组织的科研”取得的重大突破。
张靖教授领衔的“基于超冷费米气体的量子调控”项目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程芳琴教授领衔的“煤矸石煤泥清洁高效利用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随着科研实力的增强,学校科研育人能力明显提升。建设“大平台”、组建“大团队”、承担“大项目”、产出“大成果”,学校持续在激发科研兴趣、提高科研本领、厚植家国情怀上下功夫,在营造科研氛围、强化导师引领、组织科研实践上做文章,逐步形成了具有山大特色的科研育人新格局。
在讲与练中培育科研兴趣
成功的秘诀在于兴趣。科研育人,首在培养科研兴趣。稼穑不误农时,启蒙只争朝夕,从“开学第一课”起,学校精心打造一系列学术讲座、学术活动、科研训练项目,营造浓郁的学术氛围,激发学生科研兴趣,播下学术种子。
学生们聆听学术讲座
学校持续打造“国学讲堂”“河汾讲堂”“师说三晋”“邓初民讲堂”“百年大讲堂”“鉴知青年学术工作坊”“交叉学科学术沙龙”“文瀛论坛”等学术讲座品牌,学生择一二者聆听,与学者对话。
讲座中,学生们可与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获奖团队一道探索“基于囚禁离子的非厄米系统量子模拟”,也可与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获奖者就应用性非常强的“大型燃煤电厂二氧化碳减排技术及装备”展开交流,还可以和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就“国酒文化与健康”“香港武侠电影:由世纪到世界”“关于人工智能的哲学思考”“阳明心学与幸福密码”“纠纷解决的方法与技巧”等主题坐而论道。
2022年4月,“量子科技前沿进展”专题系列讲座开讲。15天15场报告、7500余人次,同学们近距离接触学术前沿,立下勇攀科学高峰的决心。2021级硕士研究生崔鑫辉在线聆听讲座后说:“我深切感受到了科学技术的伟大进步,我们将带着对学术的热情,努力在科研的赛道上跑出当代青年的最好成绩。”
学生们参加系列学术活动
“令德讲堂”“导师有约”“学术五分钟”等系列学术活动。择一二者参加,与贤者同行。
活动中,学生们可以通过演讲的方式,在五分钟内将一个学术问题以通俗易懂的语言传递给听众,通过不同学科间的交流迸发知识的火花,以五分钟专业演讲,展十分学术魅力。亦可围绕思想引领、人生规划、学习成长等主题,听导师们分享自己的生活经历、研究历程和人生智慧,为自己的科研人生做好规划。通过学习借鉴专家学者的成长经历、学术历程、工作实践等,进一步校准前进方向,激发奋斗力量。
杨一帆是新闻与传播专业2021级硕士研究生,她以《算法囚徒对于算法社会的反思》为题展开演讲,获得比赛二等奖。她说:“学术从来都不是空中楼阁。我们研究成果只有更接地气,更贴合人们的需求,才是有用的学术。”
“互联网+”大赛、挑战杯、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研究生创新项目,择一二者申报,与朋辈共研。
我校学生在各大比赛中荣获奖项
五年来,本科生参加的各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总数达3073项,参与的学生人数达11330人。研究生创新项目从2018年的44项增长到2022年的164项。通过这些项目,学生们开启自己的学术之旅,科研兴趣日益浓厚,科研本领持续提升。
“这些科研经历给我最大的感悟,就是要勤于思、笃于行,见微知著、触类旁通,以系统性的思维审视周边大小事,把科研做在祖国大地上。”政治学专业2021级硕士研究生刘佳佳自入校以来,就参与了教育部、团中央、山西省科技战略研究专项及统战理论政策研究四项课题,独立主持了2022年度省级研究生创新项目1项。她表示,“这些难能可贵的科研训练,不仅让我掌握了新的知识,学到了研究方法,更让我领略了学术的奥妙,体会到科研的乐趣。”
在教与学中弘扬科学家精神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导师手把手教、学生面对面学,科学家精神在追寻科学价值的道路上得以传承。
学生们在导师指导下开展科学实验
五年来,学校坚持推行本科生导师制,将常规的学习方式转变成以学生为主的研究型学习模式,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贯穿育人全过程。有的导师围绕科研训练计划和毕业论文(设计),对学生的思想、生活、学习和科研进行全方位指导。有的导师分年级对学生进行指导,针对一二年级学生,重点解决其专业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针对三四年级学生,鼓励他们独立开展课题研究或进入自己的课题研究。有的导师鼓励本科生进入实验室、工作室,开展基础性实验训练。
通过科研项目,学生更早地接受导师科研活动和科学家精神的影响,初步养成科研习惯,练就科研本领,产生了一系列学术成果,获得了一大批学科竞赛奖项。五年来,本科生参与导师科研项目40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380余篇,获准专利(著作权)100余项,获得国际级奖项100余项,国家级奖项390余项,省部级奖项1000余项。
在物理电子工程学院的2020级本科生物理学(国家基地)张海同学从入学开始,就早早跟随导师张靖教授走进国家重点实验室,对自己感兴趣的“光悬浮纳米粒子的研究”开展实验,他表示,目睹张老师废寝忘食做科研的过程,我有了很大的触动,他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深深感染了我,今后,我将秉承攀登奉献的精神,更好地延续科研旅程。初民学院2020级文科班李亦然从入学起就跟随导师郭鹏教授学习,导师的全程指导让立志科研的她信心满怀。“在做科研训练的时候,我们小组成员曾遇到很多障碍,每到此时,郭老师的指导总能让我们豁然开朗,引领我们找到继续前进的方向与动力。”
科研训练是研究生教学的必修环节。通过设立助教助研岗、加大科研实践在研究生教育评价中的占比等方式,学校把研究生的科研训练放在重要位置,鼓励更多研究生加入导师团队、加入导师科研项目,全程跟随导师学习,在科研实践中学习科研本领,传承科学家精神。
程芳琴教授正在指导学生做实验
郑靖凡是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2019级博士研究生,她常年在跟随导师入企业、做科研。导师程芳琴教授咬定煤炭固体废弃物不放松、把减碳增绿的科技成果植根于三晋大地上的行动让他深受感动。“‘只要国家和人民需要,再硬的骨头也要去啃,再重的担子也要去挑。’这是程老师常说的一句话,也是她多年来的科研工作的真实写照。我把这句话记在心中,时刻告诫自己,要把科学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把研究成果应用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把人生理想融入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奋斗中。”她如是说。
李卓玉教授团队在实验室一起讨论
2020级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专业博士生杨睿鹏学到了导师李卓玉教授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李老师数十年坚守在热爱的生物医药领域,潜心肿瘤学及其靶向药物的研究,从谷糠中获得了对大肠癌具有靶向抑制作用的活性蛋白FMBP。她对工作永怀热忱和激情,遇到瓶颈问题时焚膏继晷,对科学研究异常痴迷,这些都深深感染着我们,也激励团队不断前行。”提到老师,杨睿鹏的脸上写满崇敬。
2020级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乔钰然表示,“我的导师王兴超教授是一位年轻有为的科研工作者,他先后在中外多个高水平期刊上发表过90多篇高质量论文,并给我的论文写作提供了很多可行的建议。全程跟随老师做课题的过程,我被他孜孜以求的敬业精神、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扎实过硬的科研能力和诲人不倦的优良品质所激励,时刻不忘向导师学习,成为像他那样的学者。”
除了有好老师,还有大平台。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生态环境部重点实验室、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国家国际科学合作基地、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这些优质的科研平台,为广大学子徜徉学术海洋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五年来,在这种科研本领和科学家精神的传承中,学校产出了一大批研究生科研成果。共发表学术论文7671篇,其中nature子刊4篇,《中国社会科学》1篇,高区SCI共计1031篇,SCI、CSSCI共计2886篇,获批专利145项,一个个科研“未来之星”从这里走出,投身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火热实践中。
在知与行中厚植家国情怀
学校把学以致用、知行合一作为科研育人的重要目标,通过与企业共建产业研究院、设立产教融合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参与国家级和省级的大调研项目、建立野外生态观测试验站等多种方式,让学生们走出校园象牙塔、走进社会大课堂,在科研实践中厚植家国情怀,坚定报国志向。
目前,学校有光电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固废利用、食品工程、音乐戏剧表演、能源动力等多个省级产教融合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有杏花村学院、合成生物学学院、大地环境学院等多个致力于探索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新模式的学院,有与华新燃气、交控集团、山西建投、云时代、华舰体育等企业共建的产业技术研究院,有全省首家省校合作智库示范基地——山西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还有脱贫攻坚第三方评估等国家级或省级的重大调研项目。这些,为广大学生了解科技前沿和社会万象搭建起科研实践的大平台。学生在这里锻炼成长,逐渐成为追求真理、扎根山西、服务国家、造福人民的新时代科技创新生力军。
学生在中科潞安公司开展实习活动
物理电子工程学院“紫芯班”的同学们,深入企业生产一线,把理论知识运用在实践中,为他们成长为卓越工程师打下坚实基础。李泽辉同学说:“紫芯班的学习实践经历让我受到了很大启发,我还和同学们一起制作了给植物进行紫外线补光促进植物增长的装置,这让我明白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重要性。”
学生参与暑期“三下乡——碳排放复查”社会实践活动
在经济与管理学院,学生们跟随导师参与到各类调查队中,一起见证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见证乡村振兴的有序开启,见证企业为实现“双碳”目标的各项努力。2022年暑假,学生组成“碳迹”实践调查队,赴我省十个地市开展了为期一月的“碳排放复查”“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从太原到大同,从临汾到运城,从吕梁到阳泉……他们的足迹遍布三晋大地。他们曾冒着大雨赶往企业,也曾在轰鸣的机器声中完成数据核查,以实际行动助力“双碳”智慧行动,以所学贡献社会。技术经济与管理专业2022级硕士研究生侯根尧同学表示,“在课堂上,我们学到经营企业是为了实现盈利,获取收入。但这些火力发电厂在亏损的状态下仍在一直运行,这让我感受到了企业的‘社会责任’。”
学生跟随导师在野外实习
在环境与资源学院,学生们可以进入教育部首批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山西亚高山草地生态系统教育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跟随导师深入亚高山草地采集样本、驻守浅水湖泊实地观测,用不畏艰苦的精神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生态学2020级硕士研究生梁晓霞回忆起雨后的野外采样经历说道“采样的辛苦不由言说,更令我动容的是面对科研这座高峰,老师和学长坚毅执着、勇登高峰的精神。课题组资历最深、年纪最长的老师,穿着干净整洁的衣服毫无迟疑地趴在土坑上,记录每一个样地剖面信息,全然忘记他身下是刚下过小雨后泥泞的采样地……师生间默契地配合着,感觉有很多说不出的东西就这样传递了下来。”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科研“永远在路上”,育人“没有完成时”。今后,学校将认真贯彻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战略部署,面向科技前沿、扎根三晋大地,进一步整合科研育人资源,凝聚科研育人合力,培养更多高素质高水平的科研人才,为建设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贡献山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