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0-30 来源:
什么是知识?什么是自由?什么是爱?这些问题也许都曾存在过我们的脑海之中。当我们带着爱与期待对这个世界发出疑问时,两千多年前的西方哲人已经对这些问题给出了令人拍案叫绝的答案。古希腊罗马哲学、中世纪基督教哲学、德国古典哲学……如果你也想穿越历史的时空与这些哲学先驱展开一场思维上的“交锋”,那就请跟随我们一起来到山西大学“西方哲学史”的课堂,和我们一起领略哲学智慧的浪漫魅力。
寻根溯源拓前路 述往思来薪火传
“西方哲学史”课程是山西大学哲学本科专业的一门必修基础课程,是哲学专业学习的入门课程之一,也是非哲学专业了解西方哲学的主要课程。授课内容主要包含古希腊罗马哲学、中世纪基督教哲学、16-18世纪西欧哲学、18世纪法国哲学、德国古典哲学等,课程旨在通过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教授方式,让学生通过学习获得基本而系统的西方哲学史知识,使学生能够对西方哲学思想发展的重要哲学概念、基本脉络和内在逻辑关系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在对知识内容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把握之上,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哲学思维方式和理论联系实际的综合分析思考能力,拓宽学生的哲学学习视野,为深入研究西方哲学打下坚实的基础。“在‘西方哲学史’的课堂上,不仅能通过历史的视角去分析西方哲学史的发展脉络,还能从中建立起对哲学学习的系统思维方法,让我收获良多。”来自2024级汉语言文学专业吴屿同学说道。此外,课程对于非哲学专业的学生也能提供权威的历史描述和思想解释,培养学生对哲学学习的兴趣,形成良好的独立批判精神和清晰严密的思维方法。
教师的教学活动和教学方法是引领学生向更深层次发展的指向标。“西方哲学史”课程的教师团队共有五位成员,均为多年从事西方哲学史教学的优秀教师。其中,课程负责人江怡教授和陈敬坤教授负责教授古希腊罗马哲学部分,胡瑞娜教授负责教授德国古典哲学部分,安军教授负责教授近代西方哲学部分,原海成讲师负责教授中世纪基督教哲学部分。五位教师在各自负责的教学内容上相互配合、交流,运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课堂参与热情,兼顾传统的讲授教学与新兴的线上答疑教学方式,共同推动“西方哲学史”课程的建设与发展。“学习西方哲学史,可以帮助我们不断地探索和理解这个世界以及我们自身,帮助我们更好地去思考社会和人生。”该课程的主持人山西大学哲学学院江怡教授如是说。
兼顾融合促发展 突破创新提质量
自“西方哲学史”课程开设以来,课程教学团队经过不断摸索、改进与提升,形成了相对成熟、富有学科特色的课程体系。
在教学方法上,该课程强调传统教学方式与现代技术手段并重、中文与英文兼顾的特点。由于该课程不仅仅面向哲学专业的学生,还面向其他相关专业的学生以及线上平台的社会学习者们,因此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早已不再适应。想要充分利用好课堂,就必须找到新的出路、新的模式。面对理论性极强的授课内容,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自发学习的意识成为了教学团队发展课程的突破口。教师们以各种方式来激发学生们的课堂参与热情,强调启发,在保证参与度的情况下,既兼顾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同时又加入了现代化新兴元素。在讲授内容与课件陈述上,注重中文与英文兼顾,尤其涉及一些专业名词及重要术语时会标明英文名称,重要的原著选读也会以中、英文双语的形式呈现,力争让学生们真切理解到作者的原意。
在教学内容上,该课程主张重点与非重点兼顾、精读与选读并重的特点。世间万物,皆有其所以然之理,哲学之求真。西方哲学史是一条流淌着理性、思辨与革命思想的河流,它从古希腊的神话起源,穿越了中世纪的神学迷雾,伴随着文艺复兴的曙光,最终汇聚成现代哲学的波澜壮阔的思想浪潮。要在几千分钟内掌握这部浩瀚的思想史脉络,似乎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因此,教学团队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分配上进行了精心设计,详略得当,注重引导和培养学生研读经典文献与原著的习惯,鼓励学生以多种方式开展课后阅读工作,巩固课堂教学内容。
在课程体系上,该课程注重专业技术与通识能力培养并重、课程的灵活性与模块性兼顾的特点。该课程在传统课堂授课的同时,还会以专题讲座形式邀请国内外相关学者进行短期的学术讲座或报告,以增加学生们的基本知识储备、开阔学生的视野以及了解当前哲学领域的前沿研究动态,为将来的学习和研究奠定良好的基础。
在学生培养和评价上,该课程关注共性与个性发展并重,期末考核与平时考核相结合。教师们认真关注每一位学生,因势利导,创设有利于学生发挥特长、张扬个性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教师的积极评价下蓬勃发展。在课堂上,注意学生的差异化发展,既要保持学生学习中的共性,又要注意学生的个性发展。在评价学生时,也采用综合评价的方法,即除期末笔试成绩外,也要综合考虑到学生的日常课堂表现以及到课情况、课堂讨论、读书会等情况。
来自2022级哲学专业的卫吕恒同学说道:“我对笛卡尔怀疑论的印象最为深刻。陈老师系统介绍了笛卡尔的怀疑论的论证过程和知识重构的尝试,这部分内容极大地激发了我对知识和世界真实性的深度思考,为我之后的哲学知识论方面的学习奠定了坚实哲学史基础。除此之外,对日常生活的现象也有了更清楚、明白的认识。”
“西方哲学史”这门课程深刻而又具体地体现了现代教育理念,在传授哲学知识的同时,锻炼了学生们主动思考、研读经典、自主探索、实践运用的科学研究能力。该课程教学团队求真务实,以现有基础为依托,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强化课程体系建设,提升人才培养能力,助力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高质量发展。
思想碰撞启新智 流金岁月描峥嵘
哲学是一场心灵的旅行,建构出每个人的思想王国。“西方哲学史”课程采用“线上+线下”的方式讲授,线上面向全社会的学习者,线下面向文史哲的大一学生。2022级汉语言文学专业杨晓彤同学在大一时期和其他同学们一同学习过“西方哲学史“这门课程,她跟随老师们的讲解和脚步,了解了哲学发展的几百年长河。谈到自己学习这门课后的感受,她说道:“通过学习这门课,我基本把握了西方哲学思想发展的基本脉络和趋势,更重要的是,它教会了我如何用哲学的视角去审视生活中的每一个选择。漫长岁月中无数哲学家们的思想碰撞,教会我既要有独立思考的勇气,也要有倾听和理解他人的智慧。”从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提出的“未经审视的生活不值得过”开始,到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再到康德的批判哲学,理性的圣光照耀天堂,指导众人永远不放弃思考,永远追逐希望,永远寻找意义。
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西方哲学史”课程从2019年12月上传“学堂在线”,至今已经走过了五年的春夏秋冬,完成了十一个学期近千个学习课时,参与学习的人数已经超过十八万人次。本课程在推广应用过程中,不断完善课程资源,在同类课程中不断扩大影响力,力争在推动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普及和发展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全国多所高校哲学院(系)选择了本课程作为该校哲学本科专业学生的基础课程,如西南大学、西北大学、四川师范大学等,受到了学生们的热烈欢迎和高度评价。全国哲学教指委副主任委员、中国人民大学郝立新教授认为该课程“体现了现代教育理念”“在高校人文素质教育中建立了一种新颖的教学模式”“体现了学科的经典性与现代性”“能及时把教改科研成果和学科最新的理论引入实际的教学实践之中,真正做到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素质教育‘三位一体’的高效组合”。
潮平岸阔帆正劲,乘势而上谱新篇。1980年山西大学成立哲学系以来,“西方哲学史”课程就是哲学专业三大主干课程之一,张恩慈、杜镇远、宋炳延等多位国内知名学者都长期讲授该课程,建立了一支有优良历史传承、特色鲜明的教学团队。在一盏盏灯火的接力中,智慧闪耀成思想片羽,编织成文明的火炬,绵延了四十余年的文化脉络。该课程不仅体系完善,而且有了鲜明的山西大学烙印,教学效果突出。作为国家一流本科课程,“西方哲学史”课程立足中国视野、中国语境,理解联系实际,深入浅出地对原汁原味的西方哲学经典理论进行批判性的介绍和分析,形成对西方哲学史的系统性考察。“西方哲学史”课程不仅是大学与学科统筹推进的协同过程,更是培养特色优势竞争力的创新之举,为山西大学“双一流”建设添砖加瓦。
“只有用心聆听,我们才能领会圣贤之意;只有心中有根,日后才能开出智慧的花朵。”科学给予我们知识,但只有哲学赋予我们智慧。山西大学“西方哲学史”课程将专业前沿知识融入教材,用爱智的方式启发学生走进智慧之学,使学生回归哲学的思考,积极探索生活的深度和意义。在哲学的指引下,努力寻找到宁静、智慧和内心的平衡。
责编 | 蓝 匀
二审 | 范艳华
三审 | 张 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