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师生风采

少年立志走四方 国有所需是吾乡——记山西省十佳青年志愿者班允博

发布时间:2021-11-25 来源:校报记者团

当“山西省十佳青年志愿者”获奖消息传来时,获奖者班允博——我校2020级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正在导师指导下在长治武乡调研农村问题。听闻消息,他格外平静,旁人眼中与获奖有关的光辉支教经历,在他看来并“没什么故事好讲”。他认为自己只不过用一年时间,做了一件多年后回忆起来,仍会觉得有意义的事情。

初入大山 崎岖山路的满心忐忑

车轮似乎是悬空的,从车窗向外看,是一个接着一个望不见底的断崖——这是进入云贵高原与广西丘陵褶皱带之间的西林县城为数不多的道路中的其中一条。

2019年7月,时任山西大学第21届研究生支教团团长的班允博,与研支团五名同学一道从南宁出发,乘车前往广西西林县民族高级中学支教。数小时的颠簸让同行的女生早已晕车呕吐,班允博偶尔望向窗外,也觉“心惊肉跳”,只有司机和坐满车厢的当地民众对危险崎岖的路况见怪不惊。

早些时候,班允博听说西林县是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贫困区三区叠加,他就做好了支教地条件艰苦的准备:“培训期间还有早几届去广西支教的学姐讲过她在学校遇到蛇的经历,这让我们非常害怕。”但正是这些困难更让他认识到支教是一份神圣的事业,是“真正需要做的工作”。

出发去支教前,班允博参加了全国“挑战杯”比赛,研究对象正是驻村扶贫第一书记。看到干部们真真切切的扶贫工作,连吃饭时也在讨论怎样能帮助百姓脱贫致富,他更加认识到自己身上的责任和使命。“支教是扶贫的一部分,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最好方法。和支教路上的前辈比,我们的工作环境已经好了很多。有他们做榜样,我们更应该做好工作,对得起自己,更要对得起‘支教老师’背后的责任。”

在西林民高这所西林县唯一的高中里,一百多名学生分成十排,挤坐在一间不算很大的教室中。由于没有扩音器,即使班允博竭尽全力,七八排以后的同学好像还听不太清他的声音。第一节政治课,本专业出身的他做了十足准备,可走出教室的那一刻他几乎气馁了:“学生们的基础非常差。”讲了几个基础的经济学概念,前几排同学神色就已茫然,显然跟不上他的思路,后几排同学坐得距离太远,他甚至看不清他们的表情。

“常规的教学方式行不通,那就继续调整教学方式、转换思维,尽最大可能课堂正常进行。”他记得开学典礼时看见教学楼前赫然绘着醒目的校训:走出大山,报效家国。他常想,县里所有能上高中的孩子、几乎也是“走出大山”的希望所在。走出去的希望都在这里了,尽管学生水平参差不齐,他依然坚持“尽量不降低教学要求”。

主动请缨 助力学子的求学之路

刚到西林民高时,班允博每周只有三节课,但实际上,学校有很多教师职位空缺。后来他了解到,每年来到西林的研支团同学,在教学之余还要完成县里党委政府和团县委的各项工作,学校怕他们过于忙碌,耽误教学质量,“不敢”给他们安排工作。班允博自嘲地笑了:“感觉有力气使不出来。”他说,与大山相处这一年,如果没有拼尽全力,一定会遗憾的。

“也许有人为了功利目的参加志愿服务,但我们的支教团队绝不是那样。我的初心是奉献自己,帮助别人,我只是想做一些实际的事情。”

转折发生在9月中旬的一天晚上,班允博主动请缨当文科补习班班主任。

补习班是一个特殊的存在。在大学上线率只有千分之几的大山里,学生们多是农家子弟,半数以上是留守儿童。大部分孩子基础薄弱考不上大学;有的孩子考上了大学,却因学费“昂贵”而放弃;有的孩子渴望知识,却不得不将求学机会让给更年幼的弟弟妹妹。但前一年,一个考上重点大学的男孩不甘心,毅然选择复读。几乎是为了他的志向,学校成立了县城里第一个补习班。已经在广东打工的小罗,收到学校开设补习班的消息后,瞒着父母连夜赶回。去年她考上了专科,但家里还有两个弟弟要养,父母不支持她继续上学。

“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班允博说。他相信每个学生都有考上大学、走出大山的潜质。“有的孩子心理压力很大,有的孩子没有学习目标,有的孩子受环境影响觉得读书还不如打工。”这些都是班允博与学生们面对面交流以后所得到的真实反馈。

扶贫先扶志,支教需要一代代人前赴后继,班允博也支持这个观点:“有一些固有观念,我没办法改变。但我尽量启发他们思考,尽量鼓励他们。”

每周班会,班允博会给学生们讲大学生活,讲外面的世界。一开始大家都低头做自己的事情,但后来他们会抬起头,会一直看着他,他说:“其实他们很向往外面的世界。”之后,他对他们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也把自己的教学心得分享给当地老师。为了更好地融入学生当中,他主动要求全程跟班。早读课,他要求同学们要有“精气神”;晚自习,他鼓励同学们再多学一会儿。他用开玩笑的方式拉近距离:“你看,站直了多帅的小伙子!”慢慢地,孩子们会主动找他谈心:“小班老师,我也想考一本!”他喜悦溢于言表:“好呀,你当然也可以考一本。”

年底,学校打算按成绩重新分班。班允博放弃当优等班老师的机会,坚持担任成绩没那么理想的次重点班班主任,并为学生上政治课。“每个学生都是家庭改变命运的希望,不能放弃任何一个学生,他们都是我自己的学生。”

初心如磐 延续希望的星星之火

2020年2月,从百色到西林的山路上,以往总是满载的大巴已经没有任何乘客,两位司机戴着口罩沉默地换着班。回忆起途中空荡的动车和防疫措施严格的机场,班允博忽然忐忑:“刚开始并没有意识到疫情那么严重。”

年初,远在辽宁的班允博收到因疫情推迟开学的通知,心里有些不安。高三学生时间宝贵,如果疫情没有在开学前停止,他可能会无法陪伴学生学习。他立刻向团委申请返回学校。母亲有些担心:“外面疫情那么严重,过去太冒险了。”朋友也劝他:“只是去支教,没必要和当地老师一样。”但班允博没有退缩,次日,就坐上了从老家飞往广西的飞机:“怎么可能不回去?我的学生还在那儿。”

返校的第一件事是给学生们送资料书,平均给一位学生送书需要开车绕山路三四小时。线上授课过程中,他既向学生传递防疫知识,又根据学生情况,建立不同的辅导群,对每位同学进行精确化教学。为了解决大山里网络信号差、直播效果不好的问题,还录制系列微视频为同学们讲解重难点问题。

距高考90天时,学生返校了。为了安全,老师们每天从早上6点开始4次给学生量体温,上课要戴着口罩,课余时间抽空给学生补课。“每次上完课口罩都湿透了”,但班允博觉得心里踏实,“有学生在,学校终于像个学校了。”

疫情期支教比平时辛苦,不仅班允博,整个支教团队都铆足了劲儿。同行的法学院同学为了夯实学生最薄弱的数学基础,主动承担教学任务,深夜备课,每天晚休时间在不同班级为学生补课,其他同学或与学生商量,固定时间补充知识点,或全天跟班答疑,都抓紧时间引导学生学习。他们凑钱资助特困学生,为学校申请免费教育器材,带学生开展课外活动,与学生一起参加运动会,在端午给学生编红手绳、包粽子......

这些日子忙碌又充实,班允博常说:“支教即自教,他们觉得我是去帮他们的,其实我收获很多温暖。”

那一年,班允博班里不少学生考出理想成绩,走向了外面的世界,也有一些同学初战失利,但仍怀着“走出大山”的坚定希望选择复读。今天,班允博仍会抽空回西林民族中学看望还没毕业的学生,去再绕着教学楼走一走,看看楼前的校训。他说,明年直达西林的高速就要竣工了,通往外面的路更宽了,学生们也一定会越来越好,一定会“走出大山,报效家国”。